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Office of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Republic of Kenya

首页>肯尼亚概况>基本国情

来源: 类型:

经 济

    【宏观经济】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上世纪90年代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起伏较大。2003年肯政府开始实行严格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深化经济结构改革,出台消减公共财政开支、加大发展投入、增加教育卫生支出等一系列措施,经济恢复良好发展势头。2008年肯政府正式启动经济发展《2030年远景规划》,提出优先发展旅游业、农业、服务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等重点产业,争取年均经济增长10%,到2030年将肯建设成新兴工业化和中等发达国家。但自2007年发生大选危机以来,肯尼亚经济相继遭受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及非洲之角大旱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10%的预期目标。

    肯尼亚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份额超过70%。农业是肯尼亚第一大创汇行业,其中园艺产品(花卉、蔬菜、水果)、茶叶和咖啡为肯尼亚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肯尼亚旅游业较发达,是第二大创汇行业。侨汇是肯尼亚第三大外汇来源,2015年侨汇共15.48亿美元。肯尼亚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国内日用消费品基本自给。2015年,肯尼亚GDP为62244亿肯先令,约合634亿美元(按2015年平均汇率1美元:98.18肯先令折算,下同),实际经济增长率为5.6%。

    【经济发展规划】2007年肯尼亚政府制订了《2030年远景规划》,其核心目标是要实现GDP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30年将肯尼亚建成新兴工业化、中等发达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肯尼亚据此制定了2008年至2012年第一个五年中期发展规划,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发布了2013年至2017年第二个中期发展规划。

    肯尼亚远期和中期发展规划均将能源、公路、铁路、港口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视作实现经济腾飞的基本要素,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在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旅游、农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采矿业、服务外包和金融服务等产业。

    自2007年12月底肯尼亚发生大选危机以来,肯尼亚经济相继遭受世界粮食危机、金融危机及非洲之角大旱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于10%的预期目标,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4.7%,2014年经济增长率为5.3%,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5.6%,实现2030年远景目标任重道远。

    【矿产资源】2012年,英国图洛(Tullow)公司在肯西北部图尔卡纳郡洛基查盆地发现石油资源,目前已钻井7口,初步探明石油储量为6亿桶;东北部的曼德拉盆地也发现石油,初步探明石油储量为2亿桶;英国燃气公司(British Gas)在拉穆海上区块同时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肯境内46个石油区块已有41个签署勘探协议,21家跨国能源企业正在进行大规模陆地和海上石油勘探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肯将在2019年至2020年实现石油商业开采。
    肯西部和东部地区探明大型金矿、煤矿、稀土、铌和钛矿等资源,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跨国企业在肯矿业领域投资较多。澳大利亚贝斯矿业公司位于夸莱郡的钛铁矿已正式投产,并向中国出口。中国的汾西矿业获准在穆伊盆地开采煤矿。肯蕴藏较大的矿产还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各类宝石及铜、铝、银等,多数未开发。
    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地热、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储量十分丰富,大裂谷地带蕴藏的地热资源可发电7000至10000兆瓦。肯奥卡瑞地热发电站是非洲最大地热电站,正在扩建,完工后发电能力430兆瓦;拟建的图尔卡纳湖风电场是非洲最大风电场,设计发电能力300兆瓦;已建成的Kericho郡太阳能发电厂是东非最大发电厂,发电能力达1兆瓦。
    【交通运输】运输业较发达。肯航空业在非洲处于较高水平,内罗毕、蒙巴萨、埃尔多雷特和基苏木四个城市有国际机场。内罗毕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是非洲最繁忙的机场之一。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60条国际航线,通达39个国家,在全球设有98个办事处。肯航于2006年开通内罗毕飞广州的航线,中途经停曼谷,2013年又开设内罗毕直飞广州航班。 
    蒙巴萨港是东非最大港口,也是东中非内陆国家货物进出口的主要中转港,有17条世界直达航线,与全球80个港口有业务往来。现有21个深水泊位、2个大型输油码头,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年吞吐能力2200万吨。2012年蒙巴萨港货物吞吐量达2192万吨,其中进口占85.5%,达1873万吨。肯拉穆新港建设已启动,预计完工后将取代蒙巴萨港成为东非第一大港,拥有32个泊位,但项目进度缓慢。
    公路是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占运量的70%左右。公路网总长16.09万公里,等级公路为61936公里,其中国际主干道A级路3588公里,但总体路况较差。 
    肯主要铁路为裂谷铁路,总长2765公里,由蒙巴萨港经首都内罗毕通往乌干达,为100多年前英国殖民时代修建。裂谷铁路总运力为100万吨/年,其实运量大大超出承载能力,亟待升级改造。目前,肯规划建设中的新铁路包括内罗毕城市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标准轨铁路以及拉穆港到亚的斯亚贝巴的标准轨道铁路。
    【电力】以水电为主,其次是火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近年来肯政府鼓励开发清洁能源,生物发电和风力发电有所发展,但规模很小。至2013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为1717.8兆瓦,其中水电占44.6%,火电占40.4%,地热发电占13.8%,目前农村电网覆盖率仅为10%,全国电网覆盖率仅30%。
    【对外贸易】过去几年来,肯尼亚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肯尼亚对外贸易总额约2.16万亿肯先令(约219.9亿美元),同比略有增加;出口额5810亿肯先令(约59.2亿美元),同比增长8%;进口1.58万亿肯先令(约1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贸易逆差9965亿肯先令(约101.5亿美元),同比减少7.7%。2015年肯尼亚货物进出口中排名前10位的贸易伙伴为中国、印度、美国、阿联酋、日本、乌干达、英国、南非、荷兰、沙特阿拉伯。
    【外国投资】根据肯尼亚投资促进局的统计,在2008-2012年间,本地和外国投资者对肯尼亚投资约66亿美元,创造就业机会65000个。2013年,受益于和平大选、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等因素,肯尼亚吸收外资达12.6亿美元,比2012年的6.98亿美元增长80.5%。

    根据非洲发展银行(AfDB)发布的《非洲经济展望报告2015》,肯尼亚2014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居非洲第六位,达12亿美元,比2013年增加一倍多。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肯尼亚吸引直接外商投资(FDI)为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80%,创历史新高,零售业、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为主要拉动产业,主要原因为肯尼亚商业环境好转,国内中产阶级崛起,消费力增加,经济特区优惠政策优厚,技术工人充沛,基础设施提高,无资本流动限制,所有权限制取消等。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在肯尼亚开设有数百家公司,投资涉及农业、工业、商业、金融、旅游、交通、医药等主要经济领域。近年来,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加大对肯尼亚的投资力度。据肯投促局提供数据显示,2015年我对肯投资额3.5亿美元。

    【外国援助】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法国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等。日本自1986年起一直是肯最大的双边援助国之一。外援主要用于农业、军事、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电讯及社会发展等项目。1995-2000年,外援占肯政府财政收入的10%,年均2.3亿美元。2006-2008年,西方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共向肯提供30亿美元的发展援助。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对肯援助规模缩减。2011/2012财年,外国对肯政府援款约10.2亿美元,仅为预期的46.6%。2012/2013财年,肯获得外国援款约8亿美元,同比减少21.6%。
    【公共债务】截至2015年12月31日,肯尼亚政府公共债务总额265亿美元,相当于GDP的42%左右。内债余额120亿美元。外债余额145亿美元,其中多边债务占48%,主要贷款来源为国际开发协会(IDA)、非洲发展银行(AfD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洲投资银行(EIB)等;双边债务占31%,中国、日本和法国等为主要双边借款国。2014年,为支持肯尼亚政府融资筹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肯尼亚议会批准将财政部的外债上限由1.2万亿肯先令(约133亿美元)提升至2.5万亿肯先令(约277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看好肯尼亚经济增长,但同时对肯尼亚债务问题提出警告,认为肯尼亚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债务风险。

    【区域经济一体化】肯尼亚是东南非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 for Eastern and Southern Africa,COMESA)和东非共同体(East African Community,EAC)重要成员国,在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能源和法律等领域互有合作。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享受优惠关税税率。2000年10月,肯与COMESA的8个成员国首批签订了自由贸易区协定,相互实行零关税。2009年6月,第十三届东南非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上正式宣布成立关税同盟。肯尼亚与EAC的2个成员国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签署的关税同盟于2005年1月1日实施。2009年11月,EAC五国首脑正式签署东非共同市场协议,已于2010年7月1日启动。